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全球严峻的防疫形势下,中国团结奋进、顶风破浪、稳步率先走向“双胜利”。这一年,深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抢抓“双区”建设和综合授权改革试点重大机遇,深圳贷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任务。
深圳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市财政科技投入、基础研究投入较“十二五”末期实现翻番,2020年基础研究投入近45亿元。图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2020年1-11月,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454亿元,同深圳贷款比增长3.3%;实现增加值8909亿元,同比增长3%。预计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保持全国领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望突破1.8万家,是“十二五”末期的3倍、居全国城市第2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城市首位;深圳国家高新区排名稳居全国第2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过去一年,深圳发布《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以立法形式为构建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供有力保障。深圳出台《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深圳贷款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疫情暴发初期,深圳市科技主管部门第一时间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率先实施“悬赏制”项目,统一调配3000多台套科研仪器保障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新冠肺炎病原学研究、快速检测产品、诊疗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支撑。依托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开发上线“深i您”“深i企”等平台,助力深圳快速实现安全有序复工复产。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圳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其中包括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年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成功获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加速推进,综合粒子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顺利开工,鹏城云脑II等大科学装置建成运行。深圳贷款市财政科技投入、基础研究投入较“十二五”末期实现翻番,2020年基础研究投入近45亿元,占市财政科技投入比例达39%。鹏城实验室成为国家在深圳布局的首个国家重大科研机构,深圳湾实验室、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被纳入国家重大科研机构建设体系,获批建设深圳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全市创新载体达到2693家,其中国家级129家。
落实新发展理念,高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旗帜。深圳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制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推广应用目录,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开发上线“产业资金一站通”服务平台,打通各部门产业扶持项目和资金。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
近年来,深圳不断吸纳科技人才,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图为在深举办的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20年3月,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首次将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写入国家公开发布的文件。深圳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空放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一个月后,《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实施,明确支持光明科学城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在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各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若干意见》提出,到2035年,光明科学城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形成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
2020年8月,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市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总概算获得市发展改革委批复,深圳空放总投资超过16亿元。这两大设施作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光明科学城核心启动区重点建设项目,在十大设施中最早获得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及概算批复,率先完成全部立项程序,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按照规划,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持续产出大量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深圳贷款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
过去一年,深圳谋划布局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立国际化、专业化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承担标志性、稀缺性综合粒子设施建设,启动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等区域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引进符合我市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创新资源。
鹏城实验室:面向重大需求引领创新
“鹏城云网”进入试运行阶段、“鹏城云脑II”AI算力集群完成系统研发和装机运行,入选AIperf500性能评比榜首;“鹏城生态”开发者云性能获SPEC Cloud测试排名榜首;网络技术仿真验证项目建成国内首个五大角色席位齐全的平台……2020年,鹏城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一手抓疫情防控和科技抗疫,深圳空放一手抓科技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全力推进大科学装置建设和重点科研项目,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2020年,鹏城实验室筹备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稳步推进湛江海洋科技研究与产业化基地规划建设,汇聚科研力量与产业资源启动了龙岗产学研新平台建设。
此外,鹏城实验室以广泛聚集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目前聚集形成31位院士深度参与、交叉融合的科研学术布局,22个院士工作室开展前沿领域学术研究,主要围绕虚拟现实、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金融、类脑网络、智能制造、海洋信息、分布式智能计算等领域展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自由探索研究,以期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该实验室创新实践了“人才双聘”制度、推出了优秀青年学者(PI)引进制度、构建创新型博士后培养模式,千余名科研人员中高端人才达182人,74%以上人员符合深圳市人才认定标准。目前,该实验室还以多种合作方式携手13家共建单位、66家战略合作单位、300余家项目合作单位,并与境外20余个科研机构和科技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
2020年初,为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增产,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提升产业链、深圳贷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要求,深圳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深圳建立起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市领导担任“链长”,做好“链式服务”,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现代化水平。
2020年7月,市工信局牵头起草了《深圳市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市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在产业链服务方面,深圳系统梳理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显示(8K)、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找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实施“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加强链式服务,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提高产业资金资助比例,鼓励金融机构优先支持,政府投资基金重点投资。
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中,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更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企业稳生产、稳经营,深圳市提出实施全产业链发展战略,探索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的“链长制”,分级分类做好“链式服务”,抓好补链、稳链、强链工作,努力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2020年1-11月,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8%。